在白城,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里,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故事,每一缕风中都似乎夹杂着过往的低语,作为一位纤维艺术家,我常被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所吸引,它既有着北国的粗犷豪迈,又不失江南的温婉细腻,而如何用我的纤维艺术,去捕捉这份独特,去织就白城记忆的轻柔篇章,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。
我选择了以“纱”为媒介,因为纱,轻柔、透明,恰似白城给人的第一印象——那是一种时间轻轻拂过的感觉,我漫步在白城的街头巷尾,用眼睛捕捉城市的轮廓,用心灵感受历史的温度,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老建筑的琉璃瓦上,我仿佛看到了光与影在纤维间跳跃,那是时间的轨迹,也是城市的呼吸。
我开始尝试将白城的风景、人物、乃至那份独有的氛围,通过纤维的编织,转化为可以触摸的“纱”,我选取了当地特有的棉花,经过手工纺线、染色、编织,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我对白城的深情,我让这些“纱”作品在城市的广场、公园、甚至是老居民楼的窗前展示,它们仿佛是城市的新居民,与老城对话,与时间共舞。
我的“白城之纱”系列作品,不仅是对这座城市美学的致敬,也是对纤维艺术可能性的探索,它们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方式,记录着白城的变迁与永恒,当人们轻轻触碰这些纱质作品时,仿佛能感受到白城的历史脉搏,听到它低语过往,展望未来。
在白城,我找到了纤维与城市之间的共鸣,这种共鸣,如同纱线间的交织,既紧密又自由,既传统又现代,我相信,通过我的艺术创作,能够为白城这座城市留下一种独特的记忆方式——那是一种可以触摸、可以感知、可以传承的城市文化之“纱”。